PRODUCT CLASSIFICATION
产品分类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凭借灵活高效的特性,应用场景十分广泛。 在城市里,工商业厂房屋顶和居民住宅楼顶成为 “绿色发电站",白天发电满足自身用电需求,多余电量还能并网赚取收益;乡村地区,闲置屋顶变身 “阳光银行",助力村民增收。农业生产也融入光伏元素,光伏大棚既能发电,又能为农作物创造适宜光照环境;渔光互补项目上,水面光伏板发电,水下养鱼,实现 “一地两用"。
公共设施领域,学校、医院、车站等建筑屋顶安装光伏系统,节能减耗的同时还彰显环保理念。就连交通领域也少不了它的身影,光伏高速服务区、停车场顶棚,都能为过往车辆提供清洁能源 。
分布式电源并网电压等级可根据各并网点装机容量进行初步选择,推荐如下:
8kW 及以下可接入220V;
8kW~400kW可接入380V;
400kW~6MW可接入10kV;
5MW~30MW以上可接入35kV。
最终并网电压等级应根据电网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选论证确定。若高低两级电压均具备接入条件,优先采用低电压等级接入。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上网模式与应用场景紧密相关,常见的上网模式主要围绕自发自用、余电上网以及全额上网展开。
1.自发自用,余电上网
模式定义:用户优先使用光伏发电系统所发电力,满足自身用电需求后,剩余电量输送至电网。这种模式下,用户既享受了光伏发电带来的用电成本降低,又通过余电上网获得额外收益。
适用场景:适用于用电需求稳定且用电时段与光伏发电时段匹配度较高的工商业用户,如工厂、写字楼等。这些场所白天用电量大,恰好与光伏发电的高峰时段重合,可充分利用光伏电力。例如,某制造工厂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后,白天生产用电优先使用光伏发电,夜间则从电网购电,余电上网部分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回报。
2.全额上网
模式定义:光伏发电系统所产生的电力全部输送至电网,用户自身不从该系统直接用电,而是从公共电网获取电力。此模式简单直接,用户无需考虑内部用电匹配问题,收益主要来源于电网收购电价。
适用场景:适合光伏发电量大、自身用电需求较小或用电不稳定的场景。比如一些大型光伏电站建设在偏远地区,当地用电负荷低,便采用全额上网模式。此外,农村地区居民住宅若安装分布式光伏,由于家庭用电量有限,也常选择全额上网,以稳定获取发电收益。
3.就近消纳
模式定义:光伏发电系统所发电力主要在周边区域内消耗,实现电力的就地平衡。它与自发自用模式有相似之处,但更强调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电力消纳,减少电力远距离传输损耗。
适用场景:适用于工业园区、大型社区等集中用电区域。例如,在一个产业园区内,多个企业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园区内企业之间互相消纳光伏电力,实现区域内电力的自给自足,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同时降低了对外部电网的依赖。
为保障分布式光伏系统稳定高效运行,监控系统解决方案需涵盖多方面功能。我将从硬件设备、软件平台及运维服务出发,结合实际应用需求,提供全面方案。
一、系统架构设计
采用分层分布式结构,包含站控管理层、网络通讯层、现场设备层。站控管理层由监控主机、显示器等组成,实现数据展示、分析、远程控制;网络通讯层通过光纤、4G/5G 等通信方式,保障数据稳定传输;现场设备层部署各类传感器、智能电表、光伏逆变器等设备,实时采集光伏电站运行数据。
二、硬件设备配置
数据采集设备:在光伏板阵列、逆变器、配电柜等关键位置部署电流、电压、温度传感器,以及功率传感器,精准采集发电功率、电流电压、设备温度等数据。
通信设备:采用工业级通信管理机,支持多种通信协议(Modbus、IEC61850 等),适配不同品牌逆变器与智能电表,实现数据集中处理与上传;偏远地区可搭配 4G/5G DTU,确保数据通信稳定。
智能监控终端:安装智能网关,实现本地数据存储与边缘计算,支持断点续传,避免数据丢失;配备触摸屏人机交互界面,方便现场人员实时查看电站运行状态。
三、软件平台功能
实时监控:在监控界面以图表、地图等可视化形式,展示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发电功率、累计发电量、设备运行状态等实时数据,支持多电站集中监控与单个电站详细信息查看。
故障诊断与预警:通过预设阈值与数据分析模型,自动识别设备故障、功率异常、线路异常等问题,及时推送短信、邮件、APP 消息等告警信息,并生成故障诊断报告,定位故障原因与位置。
性能分析与优化:对历史发电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光伏电站发电效率、设备性能,分析光照强度、温度等环境因素对发电量的影响,提供优化建议,如调整光伏板角度、清洗光伏板等。
远程控制:支持远程控制逆变器启停、功率调节,以及开关设备分合闸操作,方便运维人员远程处理设备异常情况,提高运维效率。
数据管理与报表:存储光伏电站全生命周期数据,支持数据查询、导出;自动生成日报、月报、年报等发电报表,为用户提供收益分析与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