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ODUCT CLASSIFICATION
产品分类
更新时间:2025-10-28
浏览次数:3随着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分布式光伏、风力发电、储能系统正逐步融入用户侧原有配电网络。然而,发电量的波动与用电负荷的动态变化,却潜藏着逆向发电、向公共电网倒送电的风险。如何科学管控这一问题,实现用户侧并网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今天,我们就为大家带来一套用户侧并网发电系统防逆流解决方案。
01
现状:防逆流是用户侧并网的 “必答题"
在用户侧原有公共电网配电系统基础上,新增分布式光伏、风力发电、储能等系统后,发电量与用电负荷的不匹配容易导致逆向发电。这不仅可能影响电网频率、电压稳定,还可能违反相关电力规范。因此,对用户侧并网发电系统进行安全控制,实现防逆流功能,成为新能源并网应用中的一环。
我国相关国家标准对此也有明确规定:
依据 GB/T 50865-2013《光伏发电接入配电网设计规范》6.3.2 条:当光伏发电系统设计为不可逆并网方式时,需配置逆向功率保护设备,检测到逆向电流超额定输出 5% 时,2 秒内须自动降低出力或停止送电。
按照 GB/T 43526-2023《用户侧电化学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技术规定》10.7 条:不允许向电网倒送电的用户侧电化学储能系统,公共连接点须具备逆向功率保护功能。
02
核心方案:“软硬结合"+“按需配置"
用户侧并网发电系统防逆流解决方案,以 “防逆流软件柔性调节 + 防逆流保护装置刚性跳闸" 为核心,结合不同应用场景,提供准确适配的装置配置方案,确保逆向功率出现时能快速切断并网柜,杜绝持续倒送电。
1. 设计标准依据
方案严格遵循多项国家及行业标准,保障系统合规性与可靠性,核心参考标准包括:GB/T 19964-2024《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GB/T 29319-2024《光伏发电系统接入配电网技术规定》、GB/T 50052-2009《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等十余项规范,覆盖系统设计、设备选型、保护功能等全环节。
2. 防逆流保护装置配置

根据逆流监测点与并网柜之间的线缆敷设距离,分为两种核心装置方案:
单机版方案(AM5SE-IS):适用于距离 100 米以内的场景,直接实现防逆流保护功能,安装便捷、成本可控,适配中小型用户侧并网系统。
主从机版方案(AM5SE-PV 系列):针对 100 米 - 40 公里的中长距离场景,主从机通过光纤连接实现远程防逆流,细分两种通信方式:
光纤直跳方案:按距离匹配光纤类型,100 米 - 1.5 公里用多模光纤(62.5/125um,波长 850nm,ST 接口),1.5-20 公里用单模光纤(波长 1310nm,ST 接口),20-40 公里用单模光纤(波长 1550nm,ST 接口)。
GOOSE 通讯方案:100 米 - 20 公里用单模光纤(波长 1310nm,FC 接口),20-40 公里用单模光纤(波长 1550nm,FC 接口),通过 GOOSE 通信网络提升数据传输稳定性与抗干扰能力。
03
系统架构:三层设计,实现全流程监控管理
用户侧并网发电系统采用站控层、间隔层、设备层三层架构设计,构建监控与自动化管理体系:

设备层:涵盖防逆流保护装置、微机保护装置、电能质量监测、计量设备等,实时采集发电与用电数据。
间隔层:通过通信管理机与网络交换机,汇总设备层数据,实现数据上传与指令下发。
站控层:在监控室配置通信系统、对时系统、远动系统,满足内部通信与上级调度需求;同时配备一体化电源系统,为二次设备及监控主机提供稳定供电,保障系统持续运行。
这种架构可实现多区域并网系统的集中监控,实时掌握光伏总功率、储能充放电功率、并网单元功率等关键数据,为防逆流控制提供准确数据支撑。
04
防逆流软件:智能调节,兼顾安全与效率

防逆流软件是方案的 “大脑",具备实时监测、阈值设置、智能控制三大核心能力,实现从 “被动跳闸" 到 “主动预防" 的升级。
1. 实时监测
软件可实时追踪防逆流监测点功率、光伏发电总功率、储能实时充放电功率,以及每个并网单元并网点的实时功率,数据可视化呈现,让运维人员清晰掌握系统运行状态。
2. 核心功能
低功率柔性调节:设置下网功率阈值,当公共电网下网功率过低、可能引发逆向功率时,软件自动向并网单元发送降功率指令,从源头避免逆流风险,减少跳闸对发电效率的影响。
逆功率跳闸:设定逆向供电功率阈值与动作时间,一旦触发阈值,立即发送跳闸指令,切断并网单元,防止持续倒送电。
功率恢复合闸:当用户侧下网功率恢复至正常阈值,且在设定时间内并网单元未自行合闸时,软件自动发送合闸指令,恢复发电,提升系统利用率,减少人工干预。
3. 灵活配置
软件支持自定义参数设置,包括逆功率跳闸阈值、低功率调节阈值、功率恢复阈值及对应动作时间,适配不同用户的用电特性与发电规模。
05
典型配置与案例:覆盖多场景,实践验证可靠
1. 典型配置方案
针对不同应用场景,方案提供 8 类核心配置,满足从单一监测点到多监测点、从纯光伏到光储结合的多样化需求,部分核心配置如下:

2. 典型应用案例
方案已在多个大型项目中落地应用,覆盖工业、能源、交通、医疗等领域,部分案例如下:
某九院 34.8MW 分布式光伏项目
四川某金属材料 7.7MW 分布式光伏储能项目
某核电站 6.04MW 分布式光伏项目
某蜂巢 19.225MW 50.32MWh 储能项目
某高速光储充项目
这些项目的稳定运行,充分验证了方案在不同规模、不同场景下的可靠性与适配性。
06
总结
用户侧并网发电系统防逆流解决方案,通过 “标准导向、软硬协同、按需配置" 的设计思路,既满足国家电力规范要求,又兼顾用户发电效率与电网安全。无论是中小型光伏项目,还是大型光储一体化系统,都能找到准确适配的方案,为新能源在用户侧的规模化应用保驾护航